给学校的信,1979年10月1日 - 价值观 明澈的生活,这不是一种价值观 培育价值观是人类的特点之一。从童年开始,我们就被鼓励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根深蒂固的价值观。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的意向和目的。自然,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和另一个人不同。这些价值观受到欲望或理智的培养。它们或者是虚幻的、舒适的、安慰性的,或者是实际的。很明显,这些价值观会助长人与人之间的分裂。某种价值观被认为是卑鄙还是高尚,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偏见和目的。 不用具体列出各种类型的价值观,我们要问的是,为什么人类需要价值观?他们的后果又是什么?价值这个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力量,它来源于勇猛这个词。力量不是一种价值。当它被当成软弱的对立面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种价值。力量——不是个性的力量,那是社会压力的结果——是明澈的精髓。清晰地思考是没有成见和偏见的,也就是没有扭曲的观察。力量或勇猛不是一件可以培养的东西,像你培育一株植物或一个新品种一样。它不是一个结果,结果都是有原因的,当需要原因的时候,那就意味着一种软弱。软弱的结果是抵抗或屈服。明澈没有原因,它不是一个效果或结果,它是对思想及思想的全部活动的纯粹的观察。这种明澈就是力量。 那么人类为什么会预设价值观呢?是要为每日的生活提供指引吗?是要给自己一种目标感吗,没有它生活仿佛就不确定、不明确、没有方向?但是方向是由理智和欲望设定的,所以恰恰是这种方向导致了扭曲。这种扭曲因人而异,人们在混乱的海洋中紧紧抓住它们。你可以观察持有价值观的后果:它们把人和人分开并使他们相互对立。进一步地,他将导致痛苦、暴力,最终导致战争。 理想就是价值观,任何理想都是一套价值观——民族的、宗教的、集体的或个人的,你可以看到这些理想的后果发生在这个世界上。当你看到这些真相时,你的心就会摒弃所有的价值观。这样一颗心只有明澈。一颗依附或渴求经验的心是在追寻价值观的幻觉,并因而变得私有、秘密和分裂。 作为教育者,你能否向学生说明不抱持任何价值观的必要性,而是活在明澈之中,而那不是一种价值观?当教育者自身深刻地感受到它的真实的时候,这就是可能的。如果他没有感受到它,那么它就仅仅成了一种口头上的解释,没有任何深刻的意义。这一点不仅需要向年长的学生传达,也要向很年幼的学生传达。年长的学生已经被社会压力和父母的价值观严重地限制了,或者他们已经预设了自己的目标,那成了他们的监狱。对很年幼的学生来说,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从心理上的压力和问题中解脱出来。很年幼的学生正在被灌输非常复杂的智力问题;他们的学习正在变得越来越机械;他们接收到越来越多的抽象信息;各种形式的知识被强加到他们的头脑中,这些从童年开始就限制了他们。 我们关心的是帮助这些年幼的孩子们解除心理上的问题,从恐惧、焦虑、残酷中解脱出来,并拥有关怀、慷慨和友爱。这比往他们心里装填知识重要得多。这不意味着小孩不该去学习阅读、写作等等,而是更强调心理上的自由,而非知识的获得,尽管那也是必要的。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让小孩做他想做的事,而是帮他理解他的反应和欲望的本质。 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洞察力。毕竟,你想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,没有任何心理上的问题,否则他就会滥用任何学到的知识。我们的教育是生活在已知中,从而成了过去以及所有的传统、记忆、经验的奴隶。我们的生活总是从已知到已知,从来没有脱离已知的自由。如果一个人一直生活在已知当中,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是新鲜的、原始的、未被思想污染的。思想就是已知。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持续地积累已知,那么我们的理智和情感就会变得机械,而没有那属于未知的巨大活力。知识这种连续性的东西总是有限的,而有限的东西必定总是制造问题。连续性的终结,也就是时间的终结,就是永恒的绽放。